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慎終追遠 永懷德澤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今年四月五日是先總統 蔣公逝世卅周年紀念日,也是清明節,在此一傳統習俗與紀念意義兼具的日子裡,實蘊含著慎終追遠、緬懷先人與飲水思源等傳承文化及歷史意涵。在崇祀追思先人時,除了省思宏揚孝道文化外,更應緬懷 蔣公一生領導革命、犧牲奮鬥,歷經艱難險厄,捍衛與建設中華民國的崇隆事功;尤其感念他體恤退伍袍澤,創建退除役官兵輔導組織,奠定優良的榮民照顧服務機制。 清明掃墓祭祖,是內心真誠的思親,亦是孝道的體現。然而傳統孝行卻具有多元之面向。古人言孝並非侷限於無違與口體之養,真正的孝乃是善體心志,擴而充之,發煌為對國家民族的大忠大愛。 蔣公自幼恪遵母訓,移孝作忠,追隨 國父革命,自黃埔建軍、領導北伐與抗戰、戡亂剿共,乃至政府遷台後從事復興基地各項政經建設,功績斐然,無一不是「為國家盡全忠,為民族盡大孝」的具體實踐,值得吾人深思與傚法。 鑑於榮民是國家安全與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柱, 蔣公體恤多年獻身軍旅的榮民弟兄,在退伍後仍能發揮所長,蔚為國用,特於民國四十三年指示建立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」,這項創舉不僅確保國軍精壯,也為半生戎馬、功在國家的廣大榮民袍澤,提供就業、就醫、就養、就學等服務,目前已成為政府重點施政工作, 蔣公德澤深獲榮民袍澤感懷追思。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,認為孝是「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」,在親長去世後更講求「慎終追遠」,不惟代表對生命的尊重,更象徵著承繼先人的志業,務期發揚光大。民國廿四年,政府明訂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,更凸顯了清明掃墓與祭祀先人的重要意義。台灣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之後,許多傳統習俗逐漸為人們忽視,但清明掃墓的舊習卻相沿迄今,充分顯示了國人不忘本的精神。 俗語說:「天助自助」,正由於國人汲汲不懈,終於在政治、經濟等各方面創造豐碩的成果,提升了我們生活的品質與視野,也讓我們能昂然挺立在國際社會上。我們必須指出,孝道的推廣延伸,在於體悟生命的尊嚴,並為社會群體認同的價值理念,付出關愛與行動。茲逢清明節,回首過去,瞻望未來,我們不僅心存感恩,珍視得之不易的成果,同時更應該以飲水思源的心情,積極闡揚孝道文化,推己及人,關懷人群,擴大愛的層次與範圍,如此才能緊密團結,建立更優質的社群。 光陰荏苒,歷經卅年歲月的物換星移, 蔣公的豐功偉業對國人而言仍然歷久彌新,而其領導照顧榮民之德澤更是令人難以忘懷。清明祭祖,慎終追遠,我們不僅緬懷先人創業維艱,延續傳承,更應體察 蔣公踐履孝思的精神,心繫其對國家發展願景的殷殷期許,攜手同心,戮力合作,才能繼往開來,承擔重任,開創國家發展新機運。(點閱次數:1783)